现在国产新能源车确实风头正劲,不过合资品牌也已经开始奋起直追!大众、丰田、本田甚至马自达都纷纷入局新能源市场,尤其是大众和丰田配资财经网,进步飞快。
上周我去4S店看车,销售小哥笑着说:"以前客户都只问国产车,现在一半人都开始问ID系列了!"
选择多了,很多人就犯了选择困难症——到底是买国产新能源还是合资新能源?今天我就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了跟大家聊聊,分享一些实打实的购车经验,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!
作为一个开了三年新能源车的老司机,看完今年的315晚会我才猛然醒悟:如果你正打算入手新能源车,我真心建议你先缓一缓,买车前必须了解这三个血泪教训!
展开剩余89%一: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!合资车看着像"杂牌",实际可能更适合你
为啥我把这点放第一位?因为在买新能源车之前,我把市面上所有热门车型都研究了个底朝天,结果发现一个真相:国产的未必都好,合资的也未必都差!
前天我堂弟买车,一上来就说:"必须买国产的,三电技术领先全球!"我问他:"你每天开车超过300公里吗?"他摇头。"你经常跑高速吗?"还是摇头。那你要那么牛的三电干啥?
目前国内新能源市场,新势力品牌确实有不少亮点,传统油车厂商转型的也不错。不过大家别忘了,早期很多新势力都是"代工"模式,有些直到后来才获得造车资质。
什么是代工?简单说就是:我有品牌和设计图纸,但没生产资质,所以找个有资质的厂子帮我造车。比如早期蔚来是江淮代工,理想是力帆代工,小鹏是海马代工。
这里有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:给新势力代工的这些厂子,在油车市场都啥表现?江淮汽车,你上次在路上见到几辆?力帆?十年前偶尔能见到,现在基本灭绝了吧?海马也是同样道理。
为啥会这样?就因为这些车厂生产的车性价比不高,质量又堪忧,已经快被市场淘汰了!新势力的车让这些厂代工生产,质量能好到哪去?
昨天我同事的蔚来ES8车门密封条脱落,4S店说:"这是正常现象,不影响使用。"他气得直跺脚:"我花40万买了个'正常现象'?"
就算新势力的老板把品控抓得再严,出来的车也未必比合资的强。造车不是写代码,很多问题需要几十年经验积累才能解决。雷军造车的决心和投入我们都看在眼里,但没有足够的造车经验,只能靠招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,在研发初期尽量预见并解决各种问题。
问题是,连传统造车大厂都有解决不了的通病,更何况缺乏经验的新势力?他们只能先生产交付,边用边发现问题再逐步解决。但作为消费者,谁愿意花几十万当小白鼠?
上个月我朋友的国产电车底盘异响,去了三次4S店,每次都说:"这是正常的,等下代车型会解决。"意思就是:你这车就得带着这毛病开到报废了!
合资车企就不一样了。大众、丰田这些老牌车企,几十年造车经验不是吹的。单是底盘调教这块,他们就有海量专利和经验积累。他们造的油车底盘好,同理,造的电车底盘也差不到哪去。
别的不说,就说车身防腐防锈这块,国产油车发展这么多年都搞不定,新势力能搞定?难道电车就不会生锈了?
二:买车时,我们的想法往往偏离实际需求
国产新能源车的三电技术确实比合资强不少,所以很多人买车时就认定"国产才是好货,合资就是杂牌",坚持新能源车非国产不买。
上周末车展,一个小伙子指着比亚迪海豚对女友说:"这个三电技术全球领先!"我忍不住问:"您知道什么是三电吗?"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...
合资车企也不是傻子,打不过就加入嘛!三电技术不行就用国产的,智驾不行就跟国内合作。他们取长补短后造出的车,质量会更有保障。
大众ID.3被烧得只剩车壳,电池还能正常放电的事儿大家都听说了吧?这就是德系工艺的可靠性!
更重要的是,一辆车除了三电外,还有很多"吞金兽"。这些部件一旦质量不行,后期用车成本就是无底洞!
汽车行业有个术语叫"零整比"——零整比越高的车,更换零部件的费用就越高。一辆车的三电不一定会坏,但它可能会坏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:仪表盘、漏水问题、空调、大灯、车机、转向系统、底盘悬架等等。
上个月我哥们儿的国产电车中控屏幕突然黑屏,去4S店一查,换块屏要8000多!这就是高零整比的痛啊!
给大家举个具体例子:轮胎磨损问题。
现在国产新能源车因为重量大,普遍使用电车专用轮胎。这种轮胎优点咱先不谈,缺点是更换价格贵得吓人!如果新能源车底盘调教不好,车重又大,吃胎问题会特别严重。
你开车两年省下来一万多油钱,结果花七八千换轮胎,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啊!
合资车企造车经验丰富,底盘调教这块做得相当到位。他们调教出的底盘和悬挂,吃胎概率低很多。我以前那台国产SUV开两年就得换前面两条轮胎,而我丰田的车开了八年,轮胎磨损都不明显!国产新能源车的吃胎问题简直是重灾区!
三:国人坑国人的现象不容忽视
看了今年的汽车消费投诉数据,我简直大开眼界!
新能源车投诉占比超过三分之一,同比增加2.5个百分点,投诉问题集中在质量、服务和销售三大方面。
有些厂家把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"自动驾驶",有些续航严重缩水,有些车型低温自燃率飙升,最荒谬的是有品牌居然把普通的吹风功能包装成"豪华吸风",这不是把消费者当傻子吗?
在全国汽车投诉中,新能源车投诉占比超三分之一,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投诉量超3.6万宗,同比增长15.1%。质量问题占比64.4%,包括仪表台开裂、转向卡滞、动力电池故障等。
新能源车质量投诉排行榜上,国产品牌销量大投诉量大也正常,但投诉量与合资品牌相比不成比例就值得深思了。网上投诉量前十名中,绝大部分是国产新能源车!
更新换代频繁、降价背刺老车主的问题,也是国产新能源车的"特色"。市场不好,更新换代快可以理解,降价拉销量也能接受,但不能年年"刺"啊!一年换代两次算什么事?
前天我朋友买了台国产电车,交车第二天品牌就宣布降价2万,他气得直接去4S店"闹事",结果销售说:"这是市场行为,不在保障范围内。"
想想大众的ID.3、ID.4推出这么久了,有降价"刺"老车主吗?虽然销量不如预期,但人家还是稳得住。
车身载重量方面也有猫腻。有些国产新能源车最大载重量只有370公斤,刚好达到国标最低标准。而合资品牌哪有这么抠的?最大载重量低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经常超载时,底盘悬挂容易坏!
370公斤也就是5个稍胖点的成年人的重量,等于满载人员的情况下,后备箱放点行李就算超载了!这设计也太"精打细算"了吧?
我不是说国产新能源车全都不好,没有国产车的发展,普通人买不到现在这么便宜的车。老百姓买车当然要图实惠,但绝不是排队当韭菜的!
所以,买新能源车时请擦亮眼睛:不要只看三电技术和智能配置,更要考虑整车质量、底盘调教和售后服务。无论国产还是合资,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!
你觉得国产和合资新能源车各有什么优缺点?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购车经历和观点!配资财经网
发布于:河南省利好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